- 历史学论文 点击榜
- 略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的起因
- 《周易》对中国“风水理论”的影响
- 港台及国内荀子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 析宣颖的解《庄》进路
- 胡宏的“性”论探析
- 宋代诗人王庭珪湘西诗作述论
- 王夫之天道观中的五行思想
- 隋末“黎阳兵变”的实质
- 探析中国早期会展活动的历史价值
- 颠覆与重建
- “五德”论
- 浅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
- “文革”时期“评法批儒”与王船山研究述评
- 情兼牧歌史唱 志含谏章颂曲
- 试论周公载《康诰》中建立的法制体系
- 美国早期生态观的历史考察
- 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
- 由《齐物论》谈庄子
- 论章学诚的学问观
- 1930年代启新公司水泥资本南扩原因初探
- 四言诗在两汉的发展变化
-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之“两昆仑”新解
- 谭献与陈宦
- 杨昌济德性伦理观及对青年毛泽东等一代人的影响
- 宋元善恶报应信仰之发展及其对戏曲的影响
- 变革年代的多元选择
- 家国、忠孝中的两难抉择
- 马楚政权兄终弟及继承制度述论
- 王先谦的史学成就及思想与观念
- 2009-02-05战争与大国崛起的历史和理论考察
- 摘要:一直以来,在现实主义理论的视阈中,对军事力量的追求是国家对安全和权力最大化追求的必然结果,国家的安全程度和权力大小也在军事力量的层面上获得统一,军事力量也因此成为大国崛起的核心构成和象征。长久以来存在的将军事力量视同大国权力象征与安全保障的倾向,实际上暗含着大国通过战争崛起的逻辑,以至于大国被定义为有能力在战争中取胜的国家。应该说,军事力量的兴衰与战争的胜负同大国的兴衰密切相关。不过,值得注....
- 2009-02-05张謇与清末海州的滩涂开发
- 摘要:清末,在相对封闭和落后的海州地区两位在籍士绅——沈云霈和许鼎霖得力于张謇的感召和鼎力相助,利用家乡的滩涂资源创立了树艺公司和海赣垦牧公司,这两大公司在围田垦荒,开发荒滩涂、耕种养殖等方面取得了大面积的收获。无疑,在近代海州经济发展史上除本地士绅外,张謇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实业足迹远非南通一县一城,其“实业救国”的思想内涵深刻而丰富,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关键词:张謇;海州;滩涂开发一、张謇与....
- 2009-02-04论《韩非子》的女性观
- 摘要:韩非是战国法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法术思想对后人有着深厚的影响,具有进步的意义,但他的女性观点无疑是不可取的。他认为女性的全部价值为“色”,把女性当作红颜祸水,并在“利”的掩盖下鼓吹男尊女卑。关键词:韩非;女性;色;祸水;男尊女卑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家之集大成者,他将法家的法、术、势三者融为一炉。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自西汉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实施“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的政策,使法家思想在封....
- 2009-02-04孔子“孝”思想新议
- 摘要:孝是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时代的。孔子有关孝的种种具体规范至今仍有很强的操作性,移孝为忠的思雏模式和做法更是我们反省新时代忠的内含的重要理论依据。立足现实,重提孔子的孝道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关键词:孔子;孝;忠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论语》中,提及孝的地方共十九处,这与提及“仁”和“礼”的次数相比虽然少,但孝与仁、礼,常被并提....
- 2009-02-04试论徐复观对孟子诠释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 摘要:孟子的诠释方法主要包括“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大环节,徐复观的“追体验”说则把此二环节中的内在理路融合为一,从而使孟子的诠释方法被转活于当代。不惟如此,孟子的诠释方法原本只是用于解读《诗经》的,徐先生却成功地将这种方法的应用扩展到对中国思想吏的研究上:此外,他还对“追体验”说的理论前提——中国文化中的“心”作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说明。关键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追体验:心的文化一、孟子的....
- 2009-02-04论《孙子兵法》致胜战木思维的多元性
- 摘要: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不仅变化多样,而且富有明确具体的创新思路。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到现实作战层面,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攻击目标的选择具有多元性;二是攻击时间的选择具有多元性;三是自身攻击空间的选择具有多元性;四是战术手段的选择具有多元性。关键词:《孙子兵法》;致胜;战术思维;多元性《孙子兵法》是兵家圣典,历代将帅和学者对其蕴涵的兵学原理进行孜孜以求的探索,力图从中汲取孙子战略战术....
- 2009-02-04湖南泛炎帝文化遗址旅游开发论
- 摘要:炎帝在全国尤其是湖南留下了众多传说。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城头山遗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古迹。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稻作农业、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这些遗址与炎帝传说不谋而合,可共同构成泛炎帝文化。我们应根据遗址的不同内容构建旅游开发项目,使其各具特色并浑然一体。关键词:泛炎帝文化;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城头山遗址;旅游开发湖南拥有炎帝陵、舜帝陵、嫘祖墓、二妃墓、善卷墓等,拥有五岳之....
- 2009-02-04儒家“礼乐”文化与“诗言志”
- 摘要:儒家的诗学方向。基本上是围绕“礼——乐”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方向而展开的。探讨儒家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是使“诗言志”成为中国诗学传统的主流根本原因所在,并由此而揭示先秦儒学思想的根本精神对于中国诗学源头——“诗言志”研究的意义。关键词:“礼——乐”文化;儒家;诗学;“诗言志”中华民族自古贯之以“礼乐”文明的称号,把礼乐作为这个民族文明精神的核心,“礼——乐”结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
- 2009-02-04走下圣坛的平民回归
- 摘要:王夫之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圣人”主流理想人格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涵丰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这一理想人格在理论基础、价值观念、理想归宿三方面形成了对传统理想人格的解构,使其实现了平民回归。并促进了儒家理想人格和近代理想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迪意义。关键词:王夫之;大丈夫;理想人格;平民回归明晓人之为人、人之所以为人,适切安顿人的生命,不间断地实现对于生命的超越,成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一....
- 2009-02-04一条无法终极的归隐之路
- 摘要:阮籍诗文中多次用到首阳事典。阮籍对首阳事典的矛盾态度深隐着无望而望,望而无望的希望与绝望交叉的情绪结构。这种情绪结构也表现在“飞鸟”与“路”等意象乃至《咏怀诗》绝大部分篇目的整体结构里。这种情绪结构的形成缘于变态政治的压抑、缘于社会良知的要求,也因为普遍人性的冲动与受阻。关键词:阮籍;《咏怀诗》;首阳情结;无路情绪伯夷、叔齐隐居首阳,不食周粟是人所共知的典故,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有详....
- 2009-02-04试论贾谊关于礼与经济关系的思想
- 摘要:贾谊认为。汉初由于采取“无为”政策使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富商大贾、诸侯王的僭越,社会风俗的败坏。处于社会底层农民的日益贫困等等,都将阻碍汉王朝的进一步发展。贾谊试图重定礼制,规范封建的政治、经济秩序,使封建统治处于一种可控的、良性的发展之中。关键词:贾谊;文帝;富商大贾;礼;经济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他博通古今,十八岁开始从事政治活动,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 2009-02-04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真挚情谊
- 摘要:中国古代歌颂真挚情谊的诗篇,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抒发挚友之间互相眷恋的无限深情:二是抒发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三是抒发对挚友的慰勉和赞美之情。中国古代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将魅力长存,光芒永在。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真挚友谊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情与亲情、爱情鼎足而三,成为除血亲、姻亲之外的以道义、志趣相维系的一种重要感情。在崇尚友情的中国古代....
- 2009-02-04朱熹思想与佛教关系
- 摘要:朱熹是孔子以来儒学之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孔孟思想,以其作为本源的基础之上,广泛吸收了佛道,尤其是佛教的理论模式。在利用佛教理路的架构上。承栽了儒家道德价值体系。本文在前人基础之上对朱熹思想的佛教理论源流作了一些简单的探讨,主要就朱熹的生平经历。其思想的本体论、心性论以及修养方法四个层面展开。在此基础之上,本人在三个思想层面分别提出了朱熹思想与佛教的差别所在。并在文末对这一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 2009-02-04独特的理欲观
- 摘要:胡宏的“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理欲观与正统理学有很大不同。在处理天理与人欲问题上,他主张两者共同处于同一生命体之中,不能截然分开,只能在两者之间寻找合适的结合点,不能完全摒弃人欲。这种思想对湖湘后学一魏了翁有深刻影响。魏了翁不仅坚持了此观点,而且应用于实践之中,体现出鲜明的湖湘特色。关键词:胡宏;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胡宏(1105-1161),字仁仲,宋建宁府崇安(今福建崇安....
- 2009-02-04唐朝时期日本留学僧译经大师灵仙考
- 摘要:留唐日本僧人灵仙,是参与汉译佛典的唯一的日本僧人,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此博学的一位高僧,却没有人为其树碑立传,成为千古之谜,需要后人作进一步的考证。关键词:日本;遣唐使(僧);灵仙大师灵仙,生卒年代不详。留传于世的有关灵仙的资料极为稀少,据现有的零星史料看,他是参与汉译佛典的唯一的日本僧人,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
- 2009-02-04张骞通西域与汉武帝的求仙动机
- 摘要:张骞通西域除了地缘政治、军事的目的以外,也有汉武帝求仙的考虑。汉武帝的欲望强烈,一直对生命没有达观的看法;西方昆仑山神仙信仰也一直吸引着他,使他对西域昆仑山、天马等充满幻想,乃至不惜发动战争。关键词:西域:汉武帝;求仙张骞通西域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里程碑,太史公用“凿空”以示张骞开拓之功,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汉武经营西域无疑有“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政治目的,也有“断匈....
- 2009-02-04董仲舒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 摘要:在音乐的本源及社会功能等方面,董仲舒创造性地把先秦儒家的观点融入自己的天人感应的哲学体系中,从而建立了一种适应中国古代大一统专制政治的音乐理论。探寻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理解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线索以及音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均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董仲舒;音乐;美学董仲舒是西汉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公羊春秋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广泛吸收了阴阳五行以及其他学派的思想,结束了春秋战国时....
- 2009-02-04周敦颐性别意识探微
- 摘要:用敦颐开显宋明道学之源头活水,世人对其研究甚多,却鲜有就其性别思想进行研究者。本文通过对《太极图说》和《通书》两书的分析概括其性别思想为:阴阳交感,化生万物;阳健阴顺,阳尊阴年;阴阳理而后和。显然,孔子以来的前儒家性别意识是周敦颐性别思想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时这些思想也对后世宋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性别意识被尊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开显宋明道学之活水源头,....
- 2009-02-04论《论语》对《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影响
- 摘要:《论语》对《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影响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认同《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大量引用《论语》典故;弘扬《论语》追求精神自由和张扬个性的深层意识,从而援道入儒;选择与《论语》类似的体例。关键词:《世说新语》;人物品评;《论语》《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遗闻轶事的小说,其中有关人物品评的故事很多。近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最早从美学的角度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
- 2009-02-04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农田耕种过程与管理方法
- 摘要:《诗经》中的农业诗记叙了商周时期农耕生产的一整套耕种过程和管理方法,先民通过相土、开荒、整地、选种、播种、保苗、除草、灌溉、除虫、施肥、收割、晾晒、入仓等一系列活动,于平原绣野中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创造着人类的历史。《诗经》以诗歌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商周时期详实的农耕生产情况,为我们了解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关键词:诗经;商周时期;耕种过程;管理方法《诗经》中许多篇章描绘了先民春耕、夏耘....
- 2009-02-04试论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情感指向
- 摘要:在思想情感指向上。中晚唐咏史诗多是深刻警醒的规讽与批判。带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同时,随着文人由辞赋型到知识型人格范式的转换,中晚唐咏史诗能够以思辨的眼光。反思政治、历史问题,推翻前案,具有很强的理性精神。另外,在时代环境、氛围,特别是佛禅“空”性思想影响下。又弥漫着浓烈的伤悼之情,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和个体生命哲理意识。关键词: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指向咏史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题材类型。....
- 2009-02-04《礼记·乐记》的人性论之再反思
- 摘要:关于《礼记·乐记》的人性论之性质问题,学界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见解,即性善论和性可善可不善论。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上述两种观点的争论主要源于对“性”字的不同理解。《乐记》对人性的双重理解是可以统一的,这恰好体现了其人性论的深刻性。而通过将《乐记》的人性论置于儒家人性论的形成过程中来考察,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其本身的性质和意义。关键词:《春秋》;《公羊传》;以义解经;义理呈现关于《乐记》的人性论的性质,....
- 2009-02-04王夫之语言哲学思想探究
- 摘要:王夫之在训诂中注重发掘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提出“六经之言有大义焉”。“夫道者。有事之辞”等观点。明确表明了道对辞的依存性的语言哲学观。但他决不墨守成规、固守古人之道。在“奉常以处变”的思想指导下,他将古人之常道与现实的历史结合起来,在哲学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使圣人之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关键词:王夫之;语言哲学;六经;道;辞亲身经历了王朝更迭的王夫之,通过深入的哲....
- 2009-02-04梁启超荀子研究论析
- 摘要:梁启超早年服膺乃师康有为关于孔子及孔门后学流行之说,极力推崇孔、孟,贬黜荀子,与谭嗣同、夏曾佑等发起过所谓“排荀运动”。但是,梁启超至晚年讲学著述时,才对荀子作过一番较为平实的纯学术性研究。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荀子》的文本研究,主要是关于荀子其人其书的考论。第二,对荀子思想的阐释:《荀子》可资人格上的修养应用;对荀子思想主要是有关儒家“道术”的几个重要概念,如“性”、“天”、“命”、“....
- 2009-02-04中晚唐幕府文人交游与创作的政治功利性
- 摘要:唐代中晚期方镇势力权重一时,以方镇为中心形成颇为特殊的幕府文人集团。本文通过分析幕府文职僚属和游历幕府的文士的交游和创作活动,可以看到中晚唐幕府文人的交游和诗歌创作普遍具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文人入幕的政治功利性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守选制度和官员铨选制度并不能及时、充分地解决文人的政治出路,而节度使的奏荐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文人的入仕和再入仕的一条相对捷径。关键词:中晚唐;幕府文人;交游和创作;政治....
- 2009-02-04王夫之学术思想的渊源与贡献
- 摘要:王夫之丰富的学术思想成果基于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全面的梳理、批判、吸收和转化。通过对王充和张载思想的改造,王夫之构建了他的颇具辩证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通过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批判,王夫之创造性地提出了富于实践色彩的认识论和伦理学;通过对儒、道、佛文化肌理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历代文化教育的研究,王夫之阐述了建设纯正的诗书礼乐文化对于发展社会经济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深远意义。关键词:王夫之;学术思....
- 2009-02-04儒学传统观的演变
- 摘要:孔子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但他对传统的态度是比较开放和理智的。孟子较少求助于传统,但其王霸之辨开启了寻求思想统一的途径。荀子以其人性恶的理论将王霸论导向对礼叉传统的依赖。董仲舒最终使儒家的传统观成为一种权威主义传统观。关键词:传统;大一统;思想认同;权威西方启蒙运动以真理的名义寻求理想的社会及理想的人生之道,以客观普遍性的名义发展出西方近现代的伦理学,而传统只是达到真理的障碍。随着从尼采开始....
- 2009-02-04论屈赋悲剧色彩的历史文化基因
- 摘要:屈赋表现出的悲剧色彩,不仅是屈原个人遭遇不幸,理想破灭的悲剧的再现,它还是整个楚国、楚民族悲剧意识的集中体现。楚部族从其建立起,就长期受北方所谓正统王朝的歧视和讨伐,这种歧视和偏见刺伤了楚民族的心灵,促成了民族悲剧意识和忧惠意识的产生。关键词:屈赋悲剧色彩;中原歧视;楚民族悲剧意识屈原作品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究其原因,多数论者认为是屈原不幸遭遇所致,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屈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