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WTO过渡期国内银行业发展现状
2006年年底,WTO过渡期就将结束。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认真履行了入世承诺,按时甚至提前承兑了一些开放措施,大多数行业已逐步分阶段结束过渡,我国承诺的一些政策基本落实,政府原有的一些管理手段也已放开和取消。
就银行业而言,在过渡期里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数量及其业务范围、经营规模都得到了增加或扩大。截至2006年6月底,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银行在我国24个城市设立了240家营业性机构,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83家,占我国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总数的80%。外资银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重要业务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如在上海,外资银行总资产占比已达12.4%,外汇贷款占比已达54.8%,开放人民币业务的短短几年里,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已突破1000亿元,市场影响日益扩大。2006年3月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909亿美元,资产、存款和贷款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均在30%以上。
WTO过渡期内,国内商业银行也加速发展。据我国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3月末,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26.87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4%;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负债总额为25.7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正在转变,我国银行业向国际金融市场融合的进程也在加快。
到2006年底,我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我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给予外国银行国民待遇。国内银行业在过渡期内享受保护性安排也逐渐结束,这一变化将对我国银行业形成严峻的挑战。
二、 WTO过渡期后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
WTO过渡期后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外资银行竞争力的逐步释放与我国银行业竞争力不足的矛盾。这里的竞争力可以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1)制度的先进性或适应性;(2)机制的灵活性或效率性(包括规避风险的机制和能力);(3)资产的质量和资本充足率;(4)企业文化的优劣性;(5)先进的理念与创新意识;(5)复合性人才的密集程度。
(一)从银行制度和运行机制来看
外资银行具有产权制度的先进性、适应性以及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资银行大都是国际化大银行,都是典型的现代商业银行:首先,外资银行都是股份制银行,且基本上都是上市银行,都具有股权结构多样化、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以利润最大化为中心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特点,能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变化;其次,外资银行内部建立了良好的公司内部制衡机制,能通过董事会、股东大会、行长、监事会等相互牵制与制衡,并通过垂直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有力规避和控制银行风险,从而保证了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灵活性。
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产权制度不明晰,缺乏合理、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内部制衡机制,经营体制和经营目标也不是很明确。尽管近年来一些国有银行通过上市,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但与外资股份制银行相比,其制度和机制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如上市银行尽管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但股权结构分散度不够,国家占绝对控股地位,相当程度上依然摆脱不了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产权的利益与责任依旧没有与个人挂钩,财产的制衡机制与利益的制约机制无法产生并发挥作用,银行很难从行政机制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并成为真正独立的银行。也就是说,一部分上市银行实质上没有真正达到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尽管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的路径依赖存在是可能的,但制度与机制的不完善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从经营体制的效率性来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混业经营成了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一般都实行混业经营的体制,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受到分业经营的法规限制。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后,可以凭借其混业经营的优势,向基金管理、投资银行、保险等领域渗透,为国内企业和个人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例如金融衍生产品、国际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境外机构投资者托管等中间业务,这些业务具有高利润、高技术含量的特点,但却是国内银行业的弱项(参见表1),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138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73家分行可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1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4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从事衍生产品交易业务,5家外国银行分行获准开办QFII托管业务。外资银行在规定的12项基本业务范围内,经营的业务品种达到100多个。外资银行在银团贷款、贸易融资、零售业务、资金管理和衍生产品等业务方面服务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外资银行业务经营体制上的比较优势是导致中外资银行竞争力差异的关键因素。
表1 2004年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比较
机构类别 |
中间业务收入占国内市场份额(%) |
中间业务量与收入之比
|
中间业务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比
(%) |
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之比
(%) | |
国内商业银行 |
72.74 |
10362 |
16.14 |
3.39 | |
其中 |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
15.51 |
9590 |
11.16 |
3.59 |
股份制商业银行 |
88.25 |
10226 |
14.97 |
3.42 | |
境内外资银行 |
11.75 |
392 |
54.21 |
19.70 |
数据来源:王新华,郭永强,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比较,《中国城市金融》,2005年第7期。
(三)从资产的质量和资本的充足性来看
国内银行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资产质量逐步提高,银行资产收益率不断上升(参见表2),不良贷款比率逐年下降(参见图1),但资本充足率还很低,且波动性较大。外资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性普遍优于国内银行,且稳定性较好(参见表3)。
表2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总资产收益率)比较 单位:%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中国银行 |
0.32 |
0.35 |
0.94 |
0.62 |
0.63 |
中国农业银行 |
0.0 |
0.11 |
0.06 |
0.05 |
0.02 |
中国工商银行 |
0.14 |
0.14 |
0.04 |
0.05 |
0.52 |
中国建设银行 |
0.19 |
0.15 |
0.67 |
0.88 |
1.03 |
招商银行 |
0.52 |
0.54 |
0.51 |
0.57 |
0.54 |
民生银行 |
0.47 |
0.36 |
0.39 |
0.46 |
0.48 |
浦发银行 |
0.61 |
0.46 |
0.42 |
0.42 |
0.43 |
华夏银行 |
0.47 |
0.39 |
0.32 |
0.33 |
0.36 |
深发展 |
0.33 |
0.19 |
0.16 |
0.14 |
0.15 |
交通银行 |
- |
0.18 |
0.01 |
-0.18 |
0.65 |
花旗银行 |
1.34 |
1.39 |
1.42 |
--- |
--- |
汇丰银行 |
1.16 |
--- |
--- |
-- |
--- |
资料来源:根据各银行年度报告及《中国金融年鉴》数据计算。
图1:国内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化
数据来源:银监局网站公布数据整理。(其中:横坐标第一个数字代表年份,第二个数字代表季度,如:4.1是指2004年第一季度;竖坐标单位:%)
2005年,除了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补充了资本金,使得资本充足率分别提高了1.48%和2.28%外,其他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呈下跌趋势。上市银行是我国公认的资本充足率最高的,但加入WTO后这几年它们的资本充足率都在8%的比率上下,仅维持《巴赛尔协议》要求的最低资本比率。随着过渡期即将结束,上市银行为了占据竞争优势地位,将继续扩大资产规模,在短期不可能增加巨额股本补充资本金的情形下,资本充足率还可能下降。资本充足率不充分是制约银行规模扩大的瓶颈。
表3 国内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比较 单位:%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我国银行 |
8.30 |
8.15 |
7.69 |
10.04 |
10.42 |
我国农业银行 |
6.08 |
6.04 |
--- |
--- |
--- |
我国工商银行 |
5.76 |
5.54 |
--- |
--- |
10.26 |
我国建设银行 |
6.55 |
6.91 |
6.51 |
11.29 |
13.57 |
招商银行 |
10.26 |
12.57 |
9.49 |
9.55 |
9.06 |
民生银行 |
10.01 |
8.22 |
8.62 |
8.59 |
8.26 |
浦发银行 |
11.2 |
8.54 |
8.64 |
8.03 |
8.04 |
华夏银行 |
7.63 |
8.50 |
10.32 |
8.61 |
8.23 |
深发展 |
10.57 |
9.49 |
6.96 |
2.30 |
3.70 |
交通银行 |
8.72 |
--- |
7.41 |
9.72 |
11.20 |
花旗银行 |
10.92 |
11.25 |
12.04 |
--- |
--- |
汇丰银行 |
13.0 |
12.7 |
12.1 |
--- |
--- |
JP大通银行 |
11.9 |
--- |
11.79 |
--- |
--- |
渣打银行 |
--- |
14.2 |
14.6 |
14.5 |
14.5 |
资料来源:各银行年度报告。
(四)从银行的先进文化、理念和创新来看
银行企业文化是价值观、经营理念、制度规范、行为准则和品牌形象的总和。外资银行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以花旗银行为例,它很早就提出了“以人为本,客户至上,寻求创新”的企业文化思想,它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人力资源政策,使员工在花旗有“成就感”、“家园感”;花旗银行把提高服务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银行的长期策略,并充分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有吸引客户的品牌;花旗银行相信,转变性与大胆性的决策是银行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因此注重业务和服务、金融体系、金融产品或工具、金融运作和管理、金融科技等创新,以创新全方位促进银行业发展。
在不断开放的外部环境和不断改革的内部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原有的企业价值观、不合理的服务理念都应该相应发生变化和纠正,而目前国内银行业做得很不够,上市银行有现代商业银行之“形”却无法具有现代商业银行之“神”。银行业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银行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足,从而在根本上制约银行业竞争力的提高。